1月18日晚北交所網站公示了北交所指數采購項目,這意味著北交所指數的編制已提上日程。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預測,北交所指數推出大概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但也可能“超預期”,在三季度或北交所成立一周年之際“出爐”,屆時北交所上市公司達到100家以上,而首只指數應該是“北證50”綜合指數。
在去年11月15日北交所開市之后,北交所指數何時推出就成為了市場關注的重點之一。今年1月8日,北交所董事長徐明在一個論壇上公開講話時提到,要“適配市場規模建設,構建北京證券交易所指數及產品體系,逐步打造創新型中小企業晴雨表?!?/p>
北交所指數呼之欲出
根據北交所網站的采購項目公示表,項目名稱為北交所指數委托管理項目,采購內容為指數管理,包括開發、維護和實時計算等,候選供應商和成交供應商均為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成交總價為50萬元。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分析師桂浩明認為,現在北交所開始發布對外采購公告,實際上就是采購編制指數,“應該說這個編制指數模式是把專業性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辦,本身也反映北交所指數已經開始在研究了。從一般的程序來看,先立項,采購,最后評審開標,完成之后具體運作進入編制,到最后能夠實際推出,我想應該是大概要一年左右時間,如果能夠抓緊的話,至少得半年到九個月,時間不可能太短?!?/p>
“我想在今年北交所成立一周年的時候如果能推出,應該說已經算是比較快的一個事情了?!惫鸷泼髡f。
資深新三板評論人、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則認為,根據目前的情況,可能首只北交所指數落地時間在第三季度。
在周運南看來,北交所指數的推出需要滿足三大前提條件:一是指數編制方案,這個基本成熟,因為左有新三板的十大指數基礎,右有滬深大盤指數經驗;二是板塊運行時間,北交所由精選層平移而來,精選層已經平穩運行了16個月;三是樣本數量,目前僅80多家上市公司,可能在100家左右時推出,指數成份股才更有代表性。
周運南認為,北交所推出的關鍵可能還是上市公司的基礎數量,“還是堅持北交所要達到100家上市公司的觀點,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成份股樣本數?!?/p>
桂浩明則認為,北交所指數要推出首先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它的樣本要足夠大,科創板的指數也是搞了一年多以后才推出的,“那么北交所我想至少也應該有100家以上的公司,到時推出一個北交所50指數可能比較合適。如果公司不多,大部分公司都成為指數樣本,一方面今后調整力度也比較大;而且也很難反映它在資本市場的前景,畢竟力量不能太小?!?/p>
增量研究院院長張奧平的觀點相同,其認為要推出北交所指數的話,至少北交所公司要達到150家以上,“不然的話不是說指數不能推,只是推出來之后它的意義或者說它的整體作用很難達到一個真正能夠給市場創造指數價值的作用?!?/p>
“這個只是我們的預期,也有可能超預期啊,現在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包括北交所持續的發展,也可能會很快?!睆垔W平補充。
張奧平預計,北交所指數落地將在資產端實現擴容后,目前新三板市場中有近1200家企業符合北交所上市門檻,預計在1-2年內資產端將實現大幅擴容,兩年內或達到400-500家。
“北證50”指數或率先出爐
桂浩明認為,北交所開市以后,大家都希望有個北交所指數,因為這可以引進更多投資者,特別是為機構投資者入市創造條件,另外能讓北交所相關股票投資走到指數化的道路,因為這幾年指數化是資本市場上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我覺得北交所指數出來以后有個最大好處,就是對北交所組合的投資也進入到一個自助階段?!惫鸷泼髡f。
周運南認為,北交所指數的推出有八大重要意義:一是聚焦北交所頭部企業;二是為市場提供一份北交所二級市場的晴雨表;三是向全市場提供一個北交所成長參考指標,提升辨識度;四是降低北交所投資者的信息搜集成本,方便投資者了解和把握北交所整體板塊的實時動態和未來走勢;五是便于研發并推出指數化產品及延伸產品;六是豐富社會資金投資北交所渠道;七是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資金積極參與北交所投資和交易;八是提高北交所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
那么,屆時北交所首只指數會是什么?目前業界普遍認同“北證50”指數或率先出爐。
桂浩明認為,北交所指數推出比較有可能就是在今年北交所成立一周年的時候,“如果那個時候有130家到150家上市公司了,那么搞一個北交所50指數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p>
周運南也認為,北交所可能會向科創板學習,首只指數應該是“北證50”綜合指數,至于隨后的特色指數可能得等北交所上市企業過200家以后才有推出基礎。
至于北交所指數編制特點,周運南認為,北交所服務的都是“更早、更小、更新”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總市值普遍較小,波動性較大,所以在選擇成份股時更要注重代表性,以及權重比例設計的合理性。
國泰君安認為,北交所指數化發展與滬深交易所形成差異定位,重點體現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戰略目標。對于新出現的市場,指數發展路徑可以借鑒科創板設立后,科創板指數的發展經驗,發展路徑有以下三個階段:1)優先發布單市場指數;2)隨著股票滿足 A 股現有跨市場指數(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等)的納入要求,在相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納入現有的跨市場指數體系;3)發布跨市場指數。
國泰君安認為,北交所已具備單市場指數編制條件,其參考科創板50指數的做法,設計北交所50模擬指數。在國泰君安看來,北交所指數未來潛在的漲幅空間較大,資金容量預期也將大幅改善。北交所正式運營后,隨著相關配套制度實施完善,以及相應投資門檻降低,個人及機構資金將不斷參與其中。因此預期北交所股票的流動性和估值將大幅提升,與科創板、創業板股票縮小差距。估值提升后,相應的市值規模也會提升,進而北交所指數產品的資金容量將大幅改善。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